最近 NASA 又整了个大新闻 —— 他们的火星勘测轨道器在火星赤道附近扫来扫去,居然在科罗廖夫环形山发现了一大片冰盖。听着不起眼?可你知道这冰盖有多夸张吗?含水量足足 2.2 万亿升!有人算过账,要是按每人每天喝 50 升水算,够 10 万人喝上 1200 年。这数字一出来,不少人眼睛都亮了:难不成以后移民火星,水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?今天咱就像拉家常似的,聊聊这火星上的 "巨型水库" 到底是咋回事。
一、这冰盖到底有多 "神"?纯度高到能直接喝
先说说这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盖有多厉害。这地儿在火星赤道附近,直径 82 公里,差不多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。环形山里头,1.8 米厚的纯冰铺了 3800 平方公里,啥概念?差不多是 500 个西湖那么大。更牛的是,这冰的纯度高达 99%,几乎没啥杂质,科学家说直接加热融化了就能喝 —— 比咱家里的自来水都干净。
展开剩余89%咱地球上的冰川,里头啥都有,泥沙、石头、微生物,甚至还有古代的花粉和火山灰,想喝还得过滤净化。可火星这冰盖不一样,NASA 的雷达扫描结果显示,冰层里几乎没有其他物质的反射信号,说明纯粹得很。有科学家开玩笑说,这要是包装一下,直接能当 "火星天然矿泉水" 卖,就是运费贵了点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冰层的分布。它不像地球南极冰盖那样一坨堆在那儿,而是像夹心饼干似的 —— 表面盖着一层 1 到 2 米厚的干冰和尘土,底下才是纯冰层。这层 "保护壳" 可重要了,能挡住火星表面的辐射和高温,不然冰早就被晒化或者升华成气体跑了。就像夏天咱给冰棍盖棉被,道理是一样的。
之前人类也在火星上发现过冰,但不是藏在南北极的永久冻土带,就是埋在地下好几米深的地方。南北极那地儿太冷了,平均温度零下 60℃,想挖冰得先扛住冻;埋在地下的呢,又得费劲往下刨,还不知道里头有没有杂质。唯独这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,又浅又纯,位置还在赤道附近 —— 火星上赤道区域温度相对高些,以后建基地不用跟严寒死磕,你说这是不是老天爷(哦不,是火星)赏饭吃?
二、火星上咋会有这么多冰?这得从 50 万年前说起
咱都知道火星现在是个干巴巴的沙漠星球,表面除了石头就是沙子,咋会藏着这么大片冰盖呢?这事儿还得从火星的 "脾气" 说起 —— 它跟地球不一样,自转轴会像陀螺似的晃来晃去,倾斜角度在 10° 到 60° 之间变,一个周期差不多 12 万年。
你可别小看这倾斜角度,它直接影响火星的气候。就像地球倾斜角度小的时候,南北极会更冷一样,火星倾斜角度大的时候,赤道地区反而会变得特别冷。这时候火星大气层里的水蒸气就可能凝结成雪,落在赤道附近,慢慢堆起来变成冰盖。科学家说,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盖,就是 50 万年前一次 "大倾斜期" 的产物。
那时候的火星,可能比现在滋润多了。咱国家的 "天问一号" 不是在乌托邦平原发现了黏土矿物吗?这玩意儿只有在有水的环境下才能形成,说明火星曾经有过大量液态水,说不定还有河流湖泊呢。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盖,其实就是那个湿润时代的 "遗产"—— 只不过后来火星大气层越来越薄,保不住热量和水分,表面的水要么蒸发跑了,要么就冻成冰藏在地下或环形山里。
有意思的是,这冰盖还在不断 "呼吸"。每年火星运行到近日点的时候,表面温度稍微升高,冰层上方的干冰会升华成气体,带着一些尘土飘走;到了远日点,温度降低,又会有新的干冰和少量水汽凝结在表面,给冰盖加一层 "保护膜"。就这么一来一回,冰层才能安安稳稳躺了 50 万年,没被火星的恶劣环境折腾没了。
科学家还发现,这冰盖的形状特别规整,边缘齐整整的,不像地球冰川那样坑坑洼洼。这说明它形成后就没怎么动过,一直安安静静待在环形山里。为啥呢?因为科罗廖夫环形山太深了,像个巨大的碗,冰盖在里头就像碗里的水,不会轻易流出去。再加上火星引力小,冰层不容易发生滑动,才能保持这么完整的形态。
三、想喝上火星水?没那么容易
虽然这冰盖看着像个 "现成的水库",但真要开发利用,可不是烧壶水那么简单。火星那地方,环境恶劣得能让人崩溃,光是取水这一步,就难出天际。
先说说温度。火星赤道白天能到 20℃,听着挺舒服是吧?可到了晚上,温度能骤降到 - 80℃,一天之内温差 100℃!这就麻烦了 —— 白天把冰加热融化了,晚上没人管,水立马冻成冰坨子,还可能把设备冻裂。就像冬天咱忘关车窗,车里的水洒了,第二天玻璃直接冻得结结实实,想弄开都费劲。科学家试过模拟这种环境,发现普通金属管道一晚上就会被冻裂,得用特殊材料才行,这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。
再说说气压。火星大气压只有地球的 1%,差不多相当于地球海拔 3 万米的地方。在这种低压环境下,水的沸点特别低,不到 100℃就开锅了,而且蒸发得飞快。有科学家做过实验,把一杯水放在火星模拟环境里,敞着口的话,1 小时就能蒸发掉 60%,再过几小时就全没了。这意味着啥?就算成功把冰化成水,还得赶紧密封起来,不然忙活半天全白搭。
还有那层覆盖在冰面上的尘土和干冰,也不是好惹的。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,温度低到 - 78℃,拿手碰一下能直接冻伤。想挖冰,先得把这层 "保护层" 弄掉,可干冰一受热就变成气体,容易让设备周围温度骤降,说不定还会结霜,影响机器运转。底下的尘土呢,全是细沙和碎石,跟水泥似的,一刮风就漫天飞,容易堵死设备的缝隙,搞不好还会磨损零件。
最头疼的是能源问题。想把冰加热融化,得用电吧?火星上可没电网,只能靠太阳能或者核能。太阳能板白天能用,可火星经常刮沙尘暴,一刮就是好几个月,板子上落满沙子,发电效率骤降;核能倒是稳定,可把核反应堆运到火星,技术难度和成本都高得吓人。之前 NASA 试过小型核电池,只能供探测器用,想带动大型制水设备,还差得远呢。
所以现在科学家想了个招:先让机器人去探路。就像 SpaceX 的 "星舰计划" 说的,先送几个机器人到科罗廖夫环形山,建个小型取水站。这些机器人得自带钻头,先把表面的尘土和干冰清掉,再钻到冰层里,一边加热一边把水抽出来,然后立刻密封到特制容器里。水抽出来之后,一部分直接净化了当生活用水,另一部分还能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—— 氢气可以当火箭燃料,氧气能供人呼吸,一举两得。
可机器人也不是万能的。火星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硬得多,钻头容易磨损;而且信号从地球传到火星得 20 多分钟,机器人遇到突发情况,等人类指挥早就来不及了。所以这些机器人得特别 "聪明",能自己判断情况,比如钻头卡住了能自己倒车,设备过热了能停下来散热。现在科学家正在给机器人装 AI 系统,让它们在火星上能 "独立思考",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。
四、有了水,人类才能在火星扎根
别看取水难,这冰盖对未来火星移民可是太重要了。水不光是用来喝的,还是维持生命和生产的 "万能钥匙",没有水,想在火星扎根根本没戏。
先说说最基本的生存。一个人在火星上,每天喝水、做饭、洗漱,至少得 50 升水;要是想洗澡,那更费水 —— 在地球上洗个澡得用 100 升水,火星上就算省着用,也得 30 升。10 万人的基地,一天就得 5000 立方米水,相当于 2 个标准游泳池,这还不算其他消耗。有了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盖,就不用从地球运水了 —— 要知道从地球往火星运 1 升水,成本差不多 1000 美元,够咱买辆电动车了,长期下来根本扛不住。
更重要的是,水还能变成燃料。火箭推进剂主要是液氧和液氢,这俩都能通过电解水得到。SpaceX 的星舰计划就打算这么干:先让机器人在火星上造燃料,等地球来的飞船到了,直接加燃料就能返航,不用带着返程燃料费劲往火星飞。科学家算过账,1 吨水差不多能制出 1 吨液氧和 0.1 吨液氢,刚好够小型火箭起飞。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盖能提供 2200 立方公里水,够造多少燃料?说出来吓你一跳 —— 能让 SpaceX 的星舰往返地球和火星好几百万次,这简直是 "无限续航" 啊。
还有建基地也得用水。科学家发现,火星土壤里的矿物质和水混合后,能变成类似混凝土的材料。用 3D 打印机一喷,就能造出房子、道路,甚至火箭发射台。具体比例大概是 1 吨水混 5 吨土壤,能打印出 10 平方米的居住模块,够 2 个人住了。这可比从地球运建材划算多了 —— 运 1 吨钢材到火星得花 1 亿美元,用水和本地土壤造,成本能降到千分之一。
生活方面也离不开水。比如种庄稼,在火星的封闭温室里种土豆、小麦,都得用水灌溉。科学家在地球上模拟过,种 1 公斤小麦大概需要 500 升水,10 万人一年得吃 3000 吨粮食,算下来得用 150 万吨水,这还得精打细算着用。还有制造塑料、药品、衣服,哪样都离不开水做原料。可以说,有了稳定的水源,才能在火星上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,不然永远只能当 "过客"。
五、移民火星还有多远?这冰盖是个好兆头
虽然困难一堆,但科罗廖夫环形山冰盖的发现,确实让火星移民从 "幻想" 往 "现实" 挪了一大步。现在不光是 NASA,中国、欧洲、SpaceX 这些机构和公司,都把目光盯在了这片冰盖上,琢磨着怎么开发利用。
咱们国家的 "天问一号" 火星车,之前就在乌托邦平原发现了黏土矿物,证明火星曾经有水。接下来科学家打算让火星车往赤道方向走走,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水冰线索,说不定以后中国的火星基地,就建在科罗廖夫环形山附近呢。有位参与天问计划的专家跟我说,他们正在研究适合火星环境的取水设备,比如能抗冻、抗腐蚀的钻头,还有高效的水循环系统,争取让未来的宇航员喝上 "中国造" 的火星水。
SpaceX 更是野心勃勃,计划 2030 年前在火星建基地,第一步就是派机器人去科罗廖夫环形山搞 "试点"。他们的方案是先送几个太阳能机器人,白天挖冰、制水、造燃料,晚上躲进地下掩体避寒。等积累够了经验,再送宇航员上去常驻。马斯克甚至说,2050 年前要在火星上建一座能住 100 万人的城市,而科罗廖夫环形山就是这座城市的 "水龙头"。
当然了,光有水还不够。人类在火星生存还需要氧气、食物、能源,这些都得围绕水资源展开。比如用光伏发电板发电,一部分电用来电解水制氧气,一部分用来驱动温室里的照明系统 ——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,火星上的阳光没地球强,得靠灯光补。还有循环系统也得做好,洗澡水、洗菜水不能直接扔,得净化了再用,不然再多水也不够霍霍。
现在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模拟火星生活了。比如 NASA 的 "火星沙漠研究站",就在犹他州的沙漠里建了个封闭基地,6 个人一组,在里面住上几个月,模拟火星上的饮食、工作、生活,连用水都严格限量 —— 每天只能用 50 升,洗澡限时 5 分钟,跟军训似的。咱们国家也在甘肃敦煌搞了个类似的模拟基地,研究人员在里面种庄稼、测试设备,为将来的火星生活积累经验。
不过话说回来,就算技术都搞定了,移民火星也不是说走就走的事儿。单程就得 7 个月,一路上吃的喝的、防辐射、心理压力,哪样都得扛住;到了火星,住的是简陋的房子,吃的是实验室种出来的菜,想回地球难上加难。估计刚开始只有少数人愿意去,就像当年欧洲人去美洲大陆似的,得有冒险精神才行。
但不管怎么说,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盖就像火星给人类的 "邀请函"—— 告诉我们,这里有生存的可能。也许几十年后,真有人能在火星上打开水龙头,喝上一口来自科罗廖夫环形山的水,那时候他们说不定会想起,2023 年 NASA 的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这片冰盖时的激动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地球才是咱最好的家,火星再好也不如地球舒服。但人类天生就爱探索,总想去看看更远的地方。不管将来能不能成功移民火星,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 —— 毕竟,连火星上的冰盖都能研究明白,还有啥困难是人类克服不了的呢?
发布于:江西省正规杠杆配资平台,宝融配资,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